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“大包乾”雕塑,描繪了當年按手印的情景。王志強 攝1979年1月 中美兩國正式建交。建交當日,美國政府宣佈,從臺灣撤出美國軍隊。1982年 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。1981年8月,鄧小平首提“一國兩制”。1983年2月 首屆春晚李谷一唱《鄉戀》,這首歌成為社會打破思想禁錮的見證。
  回望來路,才知去處。35年前的改革,髮端於十一屆三中全會。從此大幕開啟,歷史輪盤向前轉動。以後的每屆“三中全會”均秉承血脈,將改革推向深度和廣度,中國的社會形態、行政機制、經濟體制、思想觀念等各方各面,開始發生細緻而精深的改變。
  “改革圖史”以每屆三中全會為時間起點,5年為一個單元跨度,用圖解方式,梳理出中國重要的改革脈絡。並配以主題美文,闡釋影響中國的7大改革主題,其中包括土地變革、特區試驗、金融改革、國企改製、民企發展、新農村建設和行政體制改革。在重溫改革記憶時,再回激蕩人心的光輝歲月。
  【檔案】
  十一屆三中全會
  召開時間: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
  出席人數:中央委員169人,候補中央委員112人。
  主要內容:徹底否定“兩個凡是”,重新確立解放思想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;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,實行改革開放。會議通過《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》。
  意義影響:通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,調動了數億農民的積極性。
  1978年11月24日,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個村民餓著肚子簽下生死文書,對集體土地大包乾。
  他們打破的,是實行了20年的人民公社大鍋飯制度。
  此後不到一個月,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。這次全會通過了兩份關於農業的文件,第一次提出了要發展多種形式的責任制,其中包括“聯產計酬責任制”,這為日後的農村土地改革埋下了伏筆。
  數據顯示,分田單干當年,小崗村糧食總產達13.3萬斤,相當於1966年到1970年糧食產量總和。全隊農副業總收入47000多元,平均每人400多元,是上一年的18倍。
  第二年,安徽開始了“包產到戶”試點,1980年,鄧小平出面鼓勵這種做法。到1984年,全國範圍內都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。
  這種制度,沒有改變土地所有權,農民以家庭為單位,承包土地,並向國家、集體繳納“公糧”、“提留”。
 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,這一得到鄧小平肯定的制度,被認為釋放了中國農民被束縛了30年之久的能量,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6095億斤,增至1984年的8146億斤。
  承包的期限,起初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。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15年不變,到1993年,中央又提出再延長承包30年。2003年1月1日起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,耕地的承包期為30年。
  進入新世紀,中央全面取消農業稅,併發放種田補貼。此時,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優勢被髮揮到極致。
  但問題還是出現了。除了種植,農民很難再從土地上獲利,土地並不是他們的財產,不能拿去抵押。很多農民依然生活貧困。
  1982年憲法規定,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,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。城鎮的國有土地可以通過招拍掛等程序出讓,獲得大量資金。集體的土地如果要流轉,只能轉為國有土地。這引發了不穩定因素。據統計,現在每年因徵地導致的糾紛有400萬件,一半以上的群體事件與徵地拆遷有關。
  一些地方的農村試圖繞開“國有化”,私自開發“小產權房”。與此同時,很多農民選擇進城打工,不少耕地被“拋荒”。
  農村土地的流轉,逐漸成為共識。2007年,國務院確定重慶為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,此後重慶一直摸索農村土地流轉模式。
  2008年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前,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專程來到小崗村。胡錦濤表示,要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,發展適度規模經營。
  此後舉行的十七屆三中全會,確定了農村土地流轉的總方針,賦予農民更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,這是“大包乾”後,農村面臨的第二次大的改革機遇。
  這一次的中央文件,還指出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,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。這被稱為“新土改”。
  5年過去,對農村土地改革的期待又一次升溫。讓集體土地入市交易,也被視為改革關鍵突破口之一。
  近期已有報道稱,對農村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的有償出讓等,相關部門已經提出了細化意見。
  此前基礎工作已在進行。2011年開始,多部委根據物權法、土地管理法等規定,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、農用地和沒有利用的土地進行確權登記。目前,各省的確權已接近收尾。 新京報記者 宋識徑
  生於三中全會
  李保國
  出生日期:1979年12月
  出生地點:安徽鳳陽縣
  人物身份:小崗村上李村民組組長
  尋找新的改革大道
  1979年12月31日,李保國出門要飯的父親在天擦黑前回到家,正趕上他出生。
  父親給他取名保國,呼應哥哥保強。“強國”,是擠在土坯茅草房裡的七口之家的心愿:國強就能吃飽飯了。
  就是為了吃飽飯活命,小崗村18戶村民此前簽下“生死文書”。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落下帷幕,農民包產到戶有了名分,李保國家分到了19畝6分的救命田。
  村裡出去要飯的人陸續回來了。
  李保國說,那時一畝水田收成大約200斤,留足了七口人一千多斤的口糧,其餘都賣到了糧站,差不多將近1000塊。“這是一筆相當大的收入”,李保國聽父母講述,那時10塊錢,能買兩大蛇皮袋子的魚肉蔬菜。
  有了這筆收入,李保國的父親做的第一件事,是把四處鑽風的茅草房頂換成了瓦片。1980年春節,家裡還多了豬肉、果子、炒花生和糖塊。
  1983年,李保國家裡有了第一臺電器——雙卡錄音機;第二年,又添置了14英寸的熊貓牌黑白電視。
  如今,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條土路變成了水泥路,茅草房變成聯排的白牆挑檐三層琉璃瓦房。土地流轉後,村民們把地租給企業,自己搞起養殖。
  李保國也不甘落後,2012年,他把近20畝地以每畝875元的價格,租給一家企業,自己做起了木材生意,“去年有七八萬的收入,還買了車。”
  如今,李保國還操心一件事——村裡的企業只是占土地,很少用村裡的人——他想留住村裡人,可還沒想好做什麼。 新京報記者 範春旭
  1978年12月——1984年9月【改革大事記】
  ●1979年1月 中美兩國正式建交。建交當日,美國政府宣佈,從臺灣撤出美國軍隊。
  ●1979年5月 首鋼等企業被6部委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單位,實行利潤留成。
  ●1980年4月 海關總署規定,向臺灣公、私企業購買臺灣商品,不收進口稅;大陸運往臺灣的出口商品均免徵出口稅。
  ●1980年5月 四川廣漢縣委在向陽公社進行人民公社體制改革試點,撤銷向陽人民公社,恢復建立向陽鄉黨委、向陽鄉人民政府。
  ●1980年8月 鄧小平做關於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》的講話。講話成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綱領。
  ●1981年1月 新《婚姻法》實施,第一次把完全不帶政治色彩的“感情破裂”作為離婚的法理條件。
  ●1981年7月 國務院明確指出,個體經濟是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必要補充。湖北沙市成為全國首個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。
  ●1982年 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。1981年8月,鄧小平首提“一國兩制”。
  ●1982年9月 “十二大”召開。鄧小平致開幕詞,第一次提出了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”這一嶄新的命題。
  ●1982年9月 “十二大”把實行計劃生育確定為基本國策,兩個月後寫入新修改的《憲法》。
  ●1983年2月 首屆春晚李谷一唱《鄉戀》,這首歌成為社會打破思想禁錮的見證。
  ●1983年9月 國務院決定轉變中國人民銀行職能,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,不再辦理工商信貸和儲蓄業務。
  ●1984年6月 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請示報告,決定先批准22所全國重點高等院校試辦研究生院。  (原標題:小崗村引發土地大變革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g72tgcsx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